滟的读音
滟拼音:yàn,声母是y,韵母是àn,声调是四声。
释义:
1、滟滪堆,江心突起的巨石,在中国四川省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峡口,旧为长江三峡著名的险滩,1958年整治航道时炸平。
2、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潋滟[liàn yàn]
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
2、玉滟[yù yàn]
水波动貌。
3、泛滟[fàn yàn]
亦作“泛灎”。
4、滟滪[yàn yù]
滟滪堆。
5、飐滟[zhǎn yàn]
见“颭灩”。
“滟”是什么意思?
意思:水闪闪发光。
读音:yàn
笔划:
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翻译: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引用: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翻译: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也显得非常奇妙。
扩展资料
组词:潋滟 、泛滟 、玉滟 、滟滪 、摇滟 、滟潋、 飐滟、 滟滟 、滟滪堆、 滟滪滩、水光潋滟 、溶溶滟滟 、水波潋滟。
1、潋滟[liàn yàn] 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金樽~。
2、玉滟[yù yàn] 水波动貌。
3、滟滪[yàn yù] 亦作“灩澦”。即滟滪堆。
4、滟潋[yàn liàn] 亦作“灩潋”。水光耀貌。
5、滟滪堆[yàn yù duī] 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附近水流很急,是著名的险滩。1958年整治航道时已炸平。滪(yù)。
6、水光潋滟[shuǐ guāng liàn yàn] 潋滟:形容水波流动的样子。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7、溶溶滟滟[róng róng yàn yàn] 水大而波光闪动的样子。
8、水波潋滟[shuǐ bō liàn yàn] 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的样子。
滟滪怎么读
滟字,拼音为[yàn],{声调第四声-去声},
滪字,拼音为[yù],{声调第四声-去声},
滟滪组合读作[yàn yù ],{4,4,}
扩展资料:声母就是韵母前的辅音,与韵母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
滟澦有什么 意思
滟滪, 即滟滪堆。是指水中的大石块、大石堆。
滟滪,yàn yù,出自肖华 《过三峡》诗:滟滪险礁锁铁关,朝着我来免沉沦。意思是说:江中的石块暗礁凶险万分,紧锁着牢固的关口,那汹涌的波涛朝我袭来,怎么才能不沉沦。
唐代李白《长干行》诗加载: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远行去瞿塘的滟滪堆。
扩展资料: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古代又名犹豫石。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因航运障碍,于1958年冬炸除。这块巨石存放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
北宋《太平寰宇记》上说:“滟滪堆又名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秋冬水枯,它显露江心, 好似一头巨兽横截江流。秋冬之时,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
杜甫在《滟滪堆》中写道:“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沉牛”就是祭江。由于流水的冲刷,白帝城脚下,已经形成一处河湾,成为天然的避风港,短途船只就在此停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滟滪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滟滪
求杜甫七律《滟澦》解答
滟滪堆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滟滪堆⑴
巨积水中央⑵,江寒出水长⑶。
沉牛答云雨⑷,如马戒舟航⑸。
天意存倾覆⑹,神功接混茫⑺。
干戈连解缆⑻,行止忆垂堂⑼。[2]
注释:
⑴滟滪(yàn yù )堆 :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县东。
⑵巨积:谓物品成堆。
⑶出水:出自水中。
⑷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⑸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⑹倾覆:倒塌;翻倒。
⑺神功:神灵的功力。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⑻干戈: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⑼垂堂:靠近堂屋檐下。[3][4][5]
译文: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6]
滟滪一词是怎么来的?
关于“滟滪”得名的由来,古人李膺在《益州记》载“滟滪堆夏水涨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近,故曰‘滟滪’。又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
光绪年间的《奉节县志·山川篇》记述“滟滪堆,立在瞿塘峡口,中流之巨石也。左右漕口两道。每年自四月起至十月止,江水泛涨,水淹大石,喷漩汹涌,波浪曲折,船被水摧,往往触石而碎,其深无底,为大水极险之滩。”
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任四川制置使的诗人范成大自成都奉调东返乘船途经虁门滟滪堆曾记下切身体验“摇橹者汗手死心,皆无人色……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拆也。帅司遣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
滟滪是横在江中的魔鬼,但古人却对有它表现了出奇的宽容。历朝历代的描述它的诗文,浸透着的只是一种怀有敬畏之情的告诫。即使在火药已经问世的宋代,也没有人想到将其毁灭。它立在江中千万年,凝结了一部厚重的峡江史。
只可惜了引来古今墨客诗情文思的滟滪堆,已经在1958年11月被20吨炸药夷平。当地人说,滟滪堆极其壮烈迸散的那一刻,巨大的浪涌翻上远在上游十里开外的奉节城。
今日乘船西来,从浪涛之上遥望,不见了滟滪堆的夔门,似乎缺少了生命与死神对决的味道。一切都显得过于平静。但你走到岸上去看,走到峡江人的心灵世界里去想,你仍然能感受到,千年万年,战争和天灾,“平静”从不属于这块土地。尤其是近几十年三峡工程的“上”、“下”之争,让峡江人身不由己地度过了年复一年的动荡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