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意思 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意思是什么

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塞因塞用,治疗学术语。系反治法之一。谓因塞证而用塞法。后“塞”为塞法,指补养固涩;前“塞”为塞证,指本虚标实之满胀不通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3、通因通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而致经闭者,由于血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衰,推动蒸化无力而致的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

4、再如脾气虚弱,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时,是因为脾气虚衰无力运化所致,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自减。因此,以补开塞,主要就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病机赋》的原文

《病机赋》的原文

引导语:病机赋出自出自皇甫中的 《明医指掌》,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病机赋》的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病机赋

窃谓臣虽小道,乃寄死生,最要变通,不宜固执。明药、脉、病、治之理;悉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泻、补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实、虚之应,阿阿嫩柳之和,弦、钩、毛、石之顺。药用君,臣、佐、使,脉分老、幼、瘦、肥。药乃天地之精,药宜切病,脉者气血之表,脉贵有神。病有外感、内伤,风、寒、暑、热、燥、火之机,治用宣、通、泻、补、滑、涩、湿、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乎内伤,寒证不同热证。外感宜泻而内伤宜补,寒证可温而热证可清。补泻得宜,须臾病愈;清温失度,顷刻人亡。外感风寒,宜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倘或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痰因火动,治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湿燥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当分;泄、折、达、发、夺,五法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逆治,甚则从攻。病有本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而用补,实而用攻,少壮新邪,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销熔。积在胃肠,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女人气滞于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苁蓉、山药,男子之佳珍;香附、缩砂,女人之至宝。气病、血病,二者当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阳虚气病,昼重而夜轻;血病阴虚,昼轻而夜重。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热;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阴虚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以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凉,和血必须辛热。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乃阳气之根据归。阳虚补阳,而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而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气行而血随。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燔;滋水养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无病,阴平阳秘,我体常春。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下,可散湿以温寒。病机既明,用药勿忒。以方加减存乎人,要审病而合宜;用药补泻在于味,须随时而换气。奇、偶、复七方须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外者发之,内者夺之。寒则坚凝,热则开行。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以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复霜之疾亟疗,无妄之药勿试。病若挟虚,宜半攻而半补。医称多术,或用灸而用针,针有劫病之功,灸获回生之验;针能去气病而作痛,灸则消血 以成形。脏寒虚脱者,治以灸HT腑;脉病挛痹者,疗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宜以砭石,气壅痿厥寒热者,当仿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须觅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可行熨药。病剽悍者,按而收之;干霍乱者,刮而行之。医业十三科,宜精一派,病情千万变,仔细推详。姑撮碎言,以陈管见,后之学人,庶达迷津。

病机 杂病赋

病机玄蕴,脉理幽深。虽圣经之备载,匪师授而罔明。处百病而决死生,须探阴阳脉候,订七方而施药石;当推苦乐志形,邪之所客,标本莫逃乎六气。病之所起,枢机不越乎四因。一辨色、二辨音、乃医家圣神妙用。三折肱,九折臂,原病者感受舆情。能穷浮、沉、迟、数、滑、涩、大、缓八脉之奥,便知表、里、虚、实、寒、热、邪、正八要之名。八脉为诸脉纲领,八要是众病权衡。涩为血少精伤,责责然往来涩滞,如刀刮竹之状;滑为痰多气盛,替替然应指圆滑,似珠流动之形。迟寒数热,纪至数多少;浮表沉里,在举按重轻。缓则正复,和若春风柳舞,大则病进,势如秋水潮生。六脉同等者,喜其勿药;六脉偏盛者,忧其采薪。表宜汗解,里即下平。救表则桂枝 芍,救里则姜附参苓。病有虚实之殊,虚者补而实者泻;邪有寒热之异,寒者温而热者清。外邪是风寒暑湿燥之所客,内邪则虚实贼微正之相乘。正乃胃之真气,良由国之鲠臣。驱邪如逐寇盗,必亟攻而尽剿;养正如待小人,在修已而正心。地土浓薄,究有余不足之禀赋;运气胜复,推太过不及之流行。脉病既得乎心法,用药奚患乎弗灵?原夫中风,当分真伪。真者,见六经形证,有中脏腑、血脉之分;伪者,遵三子发挥,有属湿火,气虚之谓。中脏命危,中腑肢废。在经络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僵仆卒倒,必用补汤;痰气拥塞,可行吐剂。手足螈 曰搐,背项反张曰 。

或为风痱偏枯,或变风痹、风懿,瘫痪痿易,四肢缓而不仁,风湿寒并,三气合而为痹。虽善行数变之莫测,皆木胜风淫之所致。雪霜凛冽总是寒邪;酷日炎蒸皆为暑类。伤寒则脉紧身寒,中暑则脉虚热炽。暑当敛补而清,寒可温散而去。诸痉强直,体重附肿,由山泽风雨湿蒸;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天地整肃燥气。湿则害其皮肉,燥则涸其肠胃,西北风高土燥,尝苦渴闭痈疡;东南地卑水湿,多染瘅肿泄痢。其邪有伤有中,盖伤之浅,而中之深。在人有壮有怯,故壮者行而怯者剧。天人七火,君相五志,为工者能知直折顺性之理,而术可通神。善医者解行反法求属之道,而病无不治。虚火实火,补泻各合乎宜;湿热火热,攻发必异乎剂。既通六气之机,可垂千古之誉。尝闻血属阴,不足则生热,斯河间之确论;气属阳,有余便是火,佩丹溪之格言。气盛者为喘急,为胀满,为痞塞,兼降火必自己;血虚者为吐衄,为劳瘵,为烦蒸,非清热而难痊。理中汤治脾胃虚冷,润下丸化胸膈痰涎。暴呕吐逆,为寒所致;久嗽咯血,是火之愆。平胃散疗湿胜濡泄不止。益荣汤治怔忡恍忽无眠。枳壳散、达生散令孕妇束胎而易产。麻仁丸、润肠丸治老人少血而难便。定惊悸,须索牛黄、琥珀;化仗鹤虱雷丸。通闭以葵菜、菠 ,取其滑能利窍;消瘿以昆布、海藻,因其咸能软坚。斯先肾之秘妙,启后进之无传。所谓夏伤于暑,秋必作疟。近而暴者,实时可廖;远而 者,三日一发。若瘅疟但用清肌,在阴分勿行截药。人参养胃,治寒多热少而虚;柴胡清脾,理热多寒少而渴。自汗阳亏,盗汗阴弱。

嗽而无声有痰兮,脾受湿侵,咳而有声无痰兮,肺由火烁。霍乱有寒有暑,何《局方》议乎辛温?积聚有虚有实,岂世俗偏于峻削?当知木郁可令吐达;金郁泄而土郁夺,水郁折而火郁发。泄发即汗利之称,折夺是攻抑之别。倒仓廪,去陈 ,中州荡涤良方;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妙法。如斯瞑眩,反掌生杀,辄有一失,悔噬脐之莫追,因而再逆,耻方成之弗约。大抵暴病非热,久病非寒。臀背生疽,良由热积所致;心腹卒痛,却乃暴寒所干。五泄五瘅因湿热,惟利水为尚;三消三衄为燥火,若滋阴自安。呕吐咳逆,咎归于胃;阴 疝瘕,统属于肝。液归心而作汗,敛之者黄 六一;热内炽而发疹,消之者人参化斑。身不安兮为躁,心不宁兮为烦,忽然寒僵起粟,昏冒者名为尸厥,卒尔跌仆流涎,时醒者号曰癫痫。腹满吞酸,此是胃中留饮。胸膨嗳气,盖缘膈上停痰,欲挽回春之力,当修起死之丹。窃谓阴阳二证,疗各不同,内外两伤,治须审别。内伤外伤,辨口鼻呼吸之情;阴证阳证,察尺寸往来之脉,既明内外阴阳,便知虚实冷热。曰浊曰带,有赤有白,或属痰而或属火。白于气而赤于血,本无寒热之分,但有虚实之说,痢亦同然。瘀积湿热,勿行淡渗兜涩汤丸,可用汗下寒温涌泄。导赤散通小便癃闭,温白丸解大肠痛结,地骨皮散退劳热偏宜,青礞石丸化结痰甚捷。火郁者必扪其肌,胎死者可验其舌。玄胡、苦楝医寒疝控引于二丸;当归、龙荟,泻湿热痛攻于两胁。谙晓阴阳虚实之情,便是医家玄妙之诀。当以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虚者精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

泄泻有肠垢、 溏,若滑脱则兜涩为当;腹痛有食积郁热,倘阴寒则姜附可施。厥心痛者,客寒犯胃,手足温者,温散即已。真头痛者,入连于脑,爪甲黑者,危笃难医。结阳则肢肿有准,结阴则便血无疑。足膝屈弱曰香港脚,肿痛者湿多热甚。腰痛不已曰肾虚,闪挫者气滞血瘀。巅顶苦疼,药尊 本,鼻渊不止,方选莘荑。手麻有湿痰死血,手木缘风湿气虚,淋沥似欲通不通。气虚者清心莲子。便血审先粪后粪。阴结者平胃地榆。盖闻溲便不利谓之类,饮食不下谓之格,乃阴阳有所偏乘,故脉息因而复溢。咳血与呕血不同,咳血嗽起,呕血逆来。吞酸与吐酸各别,吞酸刺心,吐酸涌出。水停心下曰饮,水积胁下曰癖。行水以泽泻、茯苓,攻癖以芫花、大戟。控涎丹虽云峻利,可逐伏痰;保和丸性味温平,能消食积。溺血则血去无痛,有痛者自是赤淋。短气乃气难布息,粗息者却为喘急。胃脘当心而痛,要分客热客寒;遍身历节而疼,须辨属风属湿。通圣散专疗诸风,越鞠丸能开六郁。虚弱者目眩头晕,亦本痰火而成;湿热者精滑梦遗,或为思想而得。缘杂病绪紧无据,机要难明,非伤寒经络有凭,形证可识,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之式。

;

中医的正治和反治?

1.正治

(1)概念: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分。

①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

里寒证

用辛热温里法等,

3热者寒之:是指

热证

现热象,要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

清热法

③虚者补之:是指虚证见虚象,用补益的药物补其虚。如

阳虚证

用壮阳法,阴虚证用滋阴法。

④实者泻之:是指实证见实象,则用泻法,泻其邪。如食积之证用

消导

法,水饮停聚证用逐水法,

血瘀证

用活血化瘀法,虫积证用驱虫法等。

2.反治

(1)概念: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究其实质,是在

治病求本

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

(2)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用于临床,一般具有以下几种:

①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

症候

。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一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方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用”。

阴盛格阳

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

厥逆

、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因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就不能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而应用温热药治其真寒,里寒一散,阳气得复,而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用。

②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里热炽盛,

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证

。如

热厥证

,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只现四肢厥冷的外假寒症状,但

壮热

、口渴、便燥、

尿赤

等热证是疾病的本质,故用寒凉药治其真热,假寒自然就消失了。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

③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

脾胃虚弱

,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

脘腹胀满

等症,治疗时应采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

④通因通用: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有别,并且,就各自采用的方药的性质、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间的关系而言,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此外,它们的适用病证有别: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治;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治。由于在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本质与其征象的属性是相一致的,因而,正治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升发胃气如何理解

看看下面这段就会明白 不明白再找我

量邪而攻,顾护胃气

李杲在引申和阐发《内经》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理论之后,在其所著《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认为饮食所伤,乃伤胃气,若过用克伐,则胃气益虚,所以要攻补兼施。即在消散同时,加用升发胃气之药。在《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中云:“若所伤之物去不尽者,更诊其脉,问其所伤,以食药去之,以应塞因塞用,又谓之寒因寒用,泻而下降,乃应太阴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为之直。”这里的曲是指饮伤胃气而致胃气升降失常。直是指用升发胃气之药使胃气舒畅,用填补的方法治疗胃气郁滞,故称“塞因塞用”。即所谓:“因治其饮食之内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为之直也。”这既是李杲脾胃理论重视胃气的特色体现,也是对其师张元素所主张“养正积自除”的阐释。

李杲在使用攻法时仍注重保护胃气,认为脾胃为五脏气机升降之核心、精微化生之根本。主张内伤饮食,戒用峻利之药。认为辛热酒食之物,内伤脾胃,要慎用集香丸、巴豆等大热之药,以防大便下则物去性留,遗食药之热性而重伤元气。同时,如果是伤于生冷硬物,也要慎用牵牛、巴豆之类的大寒药,

正治与反治的内容是什么?

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一致,然而有时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于是产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治法。为此,医者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应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本质,坚持“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一、正治

正治又称为“逆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一致,采用的药物与疾病的征象相反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者,多适用于本法。

二、反治

反治又称为“从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采用的药物与疾病的表面征象相顺从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大凡病情发展比较复杂,处于危重阶段,出现假象症状时,多运用此法,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一)“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是指以热治热,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病人;寒因寒用是指以寒治寒,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病人。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二)“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通因通用是指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证候,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或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反佐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用寒证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用热证药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于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演变出来的两种治疗方法。

(一)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病邪或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疾病本质,因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同是痢疾,但疾病的病邪有湿热或寒湿的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属湿热痢的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属寒湿痢的则采用温中燥湿的方法治疗。

(二)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是指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如果病理相同、本质相同,则可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举例来说,久泻久痢、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多种病症,如果是因为中气下陷引起,均可使用补中益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历来强调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也就是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法则(治法),在治法大指导下选用具体方药来进行治疗。本章只重点介绍治则及治疗大法的内容,关于具体治法将在中篇第七章第二节“方剂学基础知识”中予以介绍。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