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失败?背后有什么原因?
项羽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将之一,自24岁起兵开始,历经了70多场战斗可谓是百战百胜,但最终还是落了个自刎而死的下场。
而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从内部原因上来看,项羽身为天之骄子,及冠不久就成就了霸业,难免刚强直爽,胸无城府。征战无数的他过于暴戾,在进入秦王宫之后大肆屠烧,不得民心。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刘邦来说他缺少政治敏感度,最后陷入了了四面楚歌的困局,其实他大可东渡乌江从头再来,可是他却只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自刎而死。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地理条件对于战争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影响,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占据巴蜀之地,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战略地位也很重要。项
羽在占据秦国都城之后,把这三座城池分封给了他人,自己却以贫穷的彭城为都,这个地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平坦,易攻难守。
一、项羽失败的内部原因: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过低的政治觉悟注定难成大业
(1)政治选择的错误: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暴政之后,并没有像秦朝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王朝,而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他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好的地域划分给了自己的亲信,把之前的六国贵族后裔发配到了偏远的地方。显然这最终导致了旧贵族与项羽集团之间的矛盾。
对于刘邦的分封更是错上加错,项羽认为巴蜀地区地势险峻,无法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了刘邦。他的这个做法大大忽视了这个地方的军事价值,此地乃是一块绝佳的易守难攻之地,并且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刘邦之后的军事活动来说这块宝地,是一块绝佳的军事后方基地。
更难想象的是,他竟然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别安排给三个人统治,当时秦朝刚刚被灭,很多百姓心中的不满还没有被安抚下来,因此这三个人在当地十分不得民心,刘邦瞅准了这一机会,趁机攻占关中地区,并且一步步做大起来。
总之,项羽对于土地的不当处置,使这个本来统一的国家渐渐走向了分裂,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注定了项羽之后失败的结局。
(2)过于迷信武力:
在《项羽本纪》中曾记载,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从这方面我们可看出,他出生于武将世家,家世显赫又得到了季父的培养,显然是一个人中龙凤。但是,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他,并没有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战略目标。
从他用武力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分土为王”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这种做法,除了使刚刚统一的天下又一次陷入混乱,还导致他不得不利用武力到处去镇压,在讨伐齐国田荣时,刘邦趁此机会占领了楚都彭城,之后项羽率领3万精兵回救,但是后方却被汉军将领突袭。
与此同时,韩信正在消灭北方六国,拉拢项羽阵营的大将,慢慢的,汉军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没有固定后方补给的项羽粮草殆尽,被破签订了《鸿沟合约》。
合约签订后,他再也没有想过另一步动作,只得率领军队东归,而刘邦却接受了张良等人的建议,撕毁了合约,出兵讨伐楚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不得民心:
在《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在到达秦王宫之后,就开始组织士兵大肆烧杀抢夺,屠戮百姓无数。而刘邦此时却与秦朝的父老《约法三章》。显然百姓们的内心更倾向于刘邦,争相把自己家的牛羊酒食献给军队,但是刘邦却拒绝不享受,于是,当时的秦朝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除此之外,他还除掉了义帝,虽然他已经起兵造反,但他还算是臣子,这样一来,他相当于犯了“弑君之罪”,那么任何人都有了起兵攻打他的理由。
总之,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得民心,在与汉军的“垓下之战”时,汉军之所以可以找到他,就是因为有一老农为刘邦指路。
(4)用人不明:
项羽所亲信的近臣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过去楚国的宗亲故旧;
另一类为楚国之外的人
项羽有着浓厚的宗亲意识,比如说他手下的项伯、项佗,项庄等人都是他过去的亲信。
其实,一开始他身边是有很多人才的,比如说韩信、陈平、龙且、范增等,但渐渐的这些人都离他而去了,最后只剩下过去的宗亲贵族。
这些人之所以离他而去,是因为项羽本身性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分不清楚忠臣和奸臣不善于纳谏,渐渐的很多人都和他产生了隔阂,最终离他而去。
英布本来是项羽的爱将,多次以少胜多战功显赫,被封为九江王。但到了后期,项羽多次向他调兵,他却称病不出。因此项羽埋怨他,于是便派使者去召见他,在这种情况下鲸布更加害怕,不敢前去 。正好刘邦派使者来劝降,于是他便“反楚归汉”了。
除了这些人之外,他的宗族也是如此。
虽然项羽十分信任项氏家族,但有些人甚至成为了内奸,项伯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帮助刘邦,本来函谷关时项羽完全可以战胜刘邦,但是项伯为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情,泄露了军机,还和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最终导致鸿门宴时刘邦顺利逃走。
从项羽之死中可以分析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从项羽之死可以看到,他宁愿自刎乌江也不愿意回江东。说明他太在乎自己的名声,太过于骄傲自负,刚愎自用。
扩展资料: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趁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本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的《史记》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策略错误,企图恢复封建贵族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残暴无比,多次屠杀失去了民心;不会任用谋士良将,常呈匹夫之勇;灭秦后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策略,更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立的格局。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注定是失败的。
项羽性格残暴无比,在推翻秦朝统治中,多次屠杀,滥杀无辜,早已失掉了民心。尤其是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在新安坑杀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也使得他们更加拥护刘邦。所以即使项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失败了。
项羽在一些战斗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项羽本人却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项羽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而不是一个掌权者,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
项羽在灭了秦国之后,并没有留在关中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选择继续往东走,想要回到故乡。最终建都彭城,把关中这块宝地“留给”了刘邦。这也使得项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项羽为什么会失败有何原因
项羽自刎于乌江,这是因为项羽败了。可是项羽失败,刘邦却胜利了。这实在是令人惋惜,下面我为大家介绍项羽失败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项羽失败的原因一
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
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
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他资助了陈馀叛楚;
2.他煽动了彭越叛楚;
3.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刚好这位不符合分封标准的人是如此优秀的一位游击战专家。
第三,对陈馀。
陈馀早年是一位名士。陈涉一起义陈馀和张耳就面见陈涉,劝其立六国之后以培植反秦力量。后来,又随武臣一块来到赵地,使赵地发展成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战中,他是驻守巨鹿城外的盟军的主要力量之一。项羽消灭王离军团之后,他与诸侯军共同参加了对章邯的作战,还亲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为章邯最终决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为他后来与张耳反目,愤然出走,才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但是,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项羽仅仅因为陈馀没有跟随自己入关而忽略了陈馀在反秦中的功劳,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明智的。
项羽的失封导致田荣、彭越、陈馀联手叛楚,客观上帮了刘邦。
项羽失败的原因二
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
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项羽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他。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而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
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 说说 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 报告 ,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则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既然史籍没有记载这个“说者”的姓名,应当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项羽失败的原因三
刚愎自用,失察失人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了一系列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等。
失察:韩信的寒心
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处于这样显赫的地位,又怀抱着称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决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
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干事,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职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信和项羽。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
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
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
以后我们讲讲陈平利用一桌饭菜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其计谋水平非常普通。我们接着讲这个 故事 :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还失去了一大批可以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项羽失败的原因四
项羽的天赋与不幸
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为什么却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
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楚汉之争,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的失败,确如他所言,“非战之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项羽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自信。他至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勇冠天下的他,最终输掉了这场他曾占尽先机的角逐。
后世对项羽失败的原因有过很多总结,包括政治(分封诸侯,诛杀义帝);性格(刚愎自用,不听谏言);出身(旧贵族);民心(多次屠城,火烧秦宫);杀降(坑杀秦卒);人才(韩信、彭越);格局(衣锦还乡)等等方面。而从根本上来讲,项羽的失败,在他放弃形胜天下的关中平原,决意以东楚为根据地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从地缘潜力上来说,东楚之地根本无法支撑他的霸业。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示意图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示意图(图片来自维基)
项羽为自己选择的封地可以分为三部分:江东、泗上、梁地。从地理概念上来看占据了中原和东楚。中原乃天下至中,东楚是项羽的家乡。项羽有理由认为,以江东为依托,以中原为后盾,足以称霸天下。
然而如果项羽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话,他应该会知道,他所选择的封地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地,在后战国时代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魏、宋,以及被楚国吞并的吴)。东楚之地一马平川,没有山地为依托,仅仅依靠淮河及其支流的国土防御是十分困难的。
而被项羽放弃的关中之地正好相反,有秦岭、陇山、黄河大峡谷、陕北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拱卫;有潼关(楚汉战争时还未兴建)、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据守,属于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古典时期,以雄关为依托,真正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国后期山东六国合纵攻秦,大都止步于函谷关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当然攻入关中的途径不仅仅只有函谷关,还可以从南阳盆地经武关(刘邦入关中路线),或者从山西跨过黄河(吴起取河西之地),但都十分困难。反过来秦国攻打六国就占尽了战略优势。同时,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俱是富饶之地(以都江堰、郑国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