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为,朋友在黄鹤楼出发,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东行到扬州去。
拓展资料:
一、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三、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四、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五、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的意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作者:唐·李白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
全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一曲悠扬的歌声,表达了无尽的思念、惜别、问候、思念和寄托。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您好,扬州百问
知道团队为您解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4、下:顺流向下而行
【解说】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鉴赏】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为:我和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阳春三月,柳絮如烟,他独自东下去往扬州。
词句注释
一,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二,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三,辞:辞别。
四,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五,下:顺流向下而行。
六,扬州:地处江苏,即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扩展资料: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
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
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既是叙述,又是写景,也是抒情。叙述,指出送别的
时间、地点和故人将去的地方;写景,一是黄鹤楼,二是烟花三月。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
悠悠”,着墨不多的黄鹤楼,因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拥有了无限丰富的意蕴。“骑鹤下扬
州”,成为无数诗酒风流、寻仙问道如李白者的梦想。一个地名,寥寥三字,让人幽思遐想,飘然
欲举。
有人说:“唐人诗用地理者多气象”,此可佐证。第二景之 “烟花三月”,更是如诗如画似梦似幻。但这四字,不只是表明了离别的时间,酿造了离别的氛围,还表达了诗人在最美丽的季
节,送别最仰慕的朋友,那种依依不舍的心绪。
诗中的“烟花”二字,乃传神之笔,它突出了江南春日的景象,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
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生动写照。“烟”,是江南春景的一大特色,更是诗人慧眼的发现和妙手的
创造,于是就有了“烟柳”、“烟村”、“烟波”,就有了“烟锁秦楼”,就有了“烟笼十里堤” 。
句中的“下扬州”的“下”字,用的很精当,一字承上启下。“下”,顺流而下,自然是从黄
鹤楼乘船去扬州,为接下来的“孤帆”句作出铺垫,句意一脉贯通,既简且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幅境界开阔,令人骋目的画面,历来为人所称道。下游的长江,岸宽水阔,达海连天,
成为诗人送别友人的宏伟背景。浩淼之巨,孤帆之微,浑然纳于一处。这此一点,已见李白天纵的
才气。
这两句诗,细细推敲,还有更妙之处:从字面看,李白与孟夫子挥手告别,船只离开江岸走了
——远了——连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远了——连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
只是流向天际的江水。
目逐江水去,思绪似水流。李白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仍久久不忍离去,一腔离情别
绪,已呼之欲出。语言含蓄,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古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艺术的真实):写情宜真,写景宜真,写事宜真,唯真才能传
神。这首诗,语言清新,意脉流畅,感情真挚。更重要的,是语近情遥,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