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女儿梦”这句话出自哪首诗?

“十里红妆女儿梦”这句话出自何晓道的《十里红妆女儿梦》

全诗如下: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挽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挽正,笑看君怀她笑。

时待我发齐腰长,愿与梦郎诉衷肠。

半生缠绵报君享,此情绵绵意长长。

时待我发齐腰长,轻舞霓裳意飞扬。

襄王神女应无恙,巫山云雨梦得偿。

时待我发齐腰长,红颜老去珠也黄。

秋风萧瑟雁南去,菊花半残泪成行。

时待我发齐腰长,前尘渺渺路茫茫。

花月青云随风去,此别残生梦断肠。

时待我发齐腰长,银汉迢迢遥相望。

此别江湖路渺渺,回眸一目来生怅。

时待我发齐腰长,轻车彩墙玉女靓。

但叹流年似水过,朱颜逝去青灯凉。

时待我发齐腰长,平生夙愿镜中赏。

三千烦恼终将去,我将我心葬江洋。

内容简介:

《十里红妆女儿梦》通过”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屏画和生殖”、”贞节”、”美红妆”等章节,通过子孙桶、缠足架、绣花桌、麻丝桶、花轿、百宝箱等旧时代女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大量器物,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作者简介:

何晓道,又名小道,浙江宁海大佳何人,经营收藏二十余年,创建江南民间艺术馆、十里红妆民俗馆,收整理民间家具。现为浙江省博物馆联谊会会员,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宁海县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对收藏、研究传统艺术品有一定的造诣。著有画册《十里红妆–宁绍地区嫁妆家具》(合著)、论文《传统根雕艺术》《江南明清门窗格子珍赏》、《红妆》、《十里红妆*女儿梦》。[1] 2012年12月与莫言、德德玛等一起被评为”2012中华文化人物”奖,该奖项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主办。

十里红妆女儿梦(十里红妆女儿梦何晓道)

十里红妆女儿梦原诗内容是什么?

十里红妆女儿梦原诗内容是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十里红妆女儿梦诗的翻译

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十里红妆是古老的传统民俗,这种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关于“十里红妆”,有一段传说。

据说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湖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追杀。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

十里红妆女儿梦原诗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待我长发及腰,东风笑别菡涛。参商一面将报,百里关山人笑。凛冬月光妖娆,似媚故国人廖。连里塞外夜相邀,重阳一日茱萸消。待我长发及腰,北方佳丽可好。似曾相识含苞,风花雪月明了。心有茂霜无慌,南柯一梦黄粱。相得益彰敛君郎,红灯澜烛归入帐。待我长发及腰,窦娥六月雪飘。三尺白练轻摇,冬夏如梦颠倒。捣乱错命勿娇,昨月流霞难烧。琉璃珐琅谁人要,换我将军半尺韬。待我长发及腰,洞庭湖光尚好,栀子花开独面,轻罗小扇迷眼。待我长发及腰,普罗月影晴好,如今经年已到,昨夜春梦尚好。待我长发及腰,美景良辰独妙,白骨寻访清剿,魂魄化形为妙。待我长发及腰,伊人归来可好,我已万国来朝,不见阮郎一笑?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