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资时代!吉利、戴姆勒组建smart全球公司背后
文|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中国,将成为经典汽车品牌——smart的第二故乡。在这里,裹挟在电动智能化的浪潮之下,smart将重新腾飞。
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奔驰”)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smartAutomobileCo.,Ltd.)正式成立。
“吉利版”国产电动smart,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这一次,它将以什么方式搅动风云?
▌smart:在中国,为全球
吉利smart的合作虽然不是新闻,但本次正式官宣还是透露了一些重点信息。
首先,关于钱: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各持股50%,奔驰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
其次,关于人: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委派3名,由吉利集团总裁助理、领克张家口工厂总经理、领克学院院长佟湘北出任smart合资公司全球CEO,负责统筹市场、销售、研发等smart品牌所有业务模块,向smart合资公司董事会汇报;
再是,关于分工:全新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在此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EQfor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生产smartEQforfour)生产smart现有车型。
最后,一个尚未确定的问题,全新纯电动smart产地(工厂)在哪儿?
此前,长城-宝马合资公司“光束”已公布,电动MINI将于苏州市张家港市生产,基地拟于2020年开工,2022年建成。相比之下,吉利-戴姆勒的电动smart对产地的消息进行了模糊处理。
2019年5月,有消息称,内部代号“戴姆勒C项目”的电动smart国产项目,将落户成都市龙泉驿区。
一个支持的例证是,2019年8月29日,吉利集团旗下、沃尔沃纯电动品牌Polestar极星公布其成都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首款车型Polestar1将在这里进行量产,出口全球市场。如果电动smart国产项目也落户在此,那么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效应也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制造成本。
另一个猜测是,由于目前吉利形成了BMA、CMA、SPA、PMA四大平台,其中PMA是全新一代电动汽车专属架构,因此全新电动smart很可能基于PMA电动车生产平台生产。
关于新的合资公司,一个不同的意义在于,吉利-戴姆勒的smart,并不是一个跨国车企和一个中国车企在中国境内设厂合资的传统模式,而是双方以50:50的合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是一次可喜的超越。
同时,合资公司智马达全球总部设在中国宁波杭州湾新区,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迅速升温“吉戴合”
至此,戴姆勒在华已经拥有四个合作伙伴,分别是北汽集团(北京奔驰)、福汽集团(福建奔驰)、比亚迪(腾势汽车)和吉利汽车(smart)。但由于吉利smart将生产电动车型,所以并不违反“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车企”产业政策。
在外界眼中,戴姆勒与吉利的感情迅速升温,在2018年吉利汽车成为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开始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已合作了三个项目:
2018年10月,双方宣布在中国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目前该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已上线运行;
2019年3月,双方宣布组建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目前该合资公司已正式成立;
2019年9月,双方共同投资全球城市空中出行引领者Volocopter,持续探索并引领电动出行和数字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日前德国《汽车周刊》报道,戴姆勒和沃尔沃计划合作开发燃油发动机,降低研发开支。有知情人士表示,沃尔沃和戴姆勒可能会在下阶段考虑创办合资公司,研发生产纯电力动力系统。虽然双方对此事拒绝评论,但“吉戴合”的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针对本次最新的合作进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指出,smart品牌具有独特品牌魅力、核心价值和全球影响力,而吉利控股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smart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成功。
在业内看来,吉利与戴姆勒的“联姻”也十分登对:2019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361560辆,连续三年蝉联自主销量冠军。2020年,吉利汽车将销量目标定为141万辆。综合来看,吉利汽车旗下产品布局均衡,且高端化进程的代表领克、星越,纯电品牌几何均表现不俗,具备与戴姆勒联合打造全球车型的体系能力。
▌产品策略:微型or紧凑型?
“吉戴合”如火如荼,双方各取所需,吉利得到了戴姆勒光环下的smart品牌,戴姆勒则脱手了亏损不止的smart项目,以减轻自身日益加重的财务压力——美勒茨银行预计,smart品牌累计亏损达40亿欧元(约合303亿元人民币)。
那么,涅槃重生的电动smart,将如何参与竞争?
在官方公布的信息中,有一条关键内容,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紧凑型细分市场。
应当指出,smart品牌的两大定位——一是电动化,二是微型化。其中,电动smart本就是戴姆勒集团电动化进程的一部分,将与奔驰EQ、腾势共同发力系能源市场;而微型化,可以说是在吉利的参与下发生改变——向紧凑级车型进军。
盘点近几年两个细分市场的变化,2017年微型纯电动车占比高达69%,2018年下降至49%,2019年上半年仅剩26%。相比之下,紧凑型纯电动车2017、2018和2019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23%、33%和54%,市场份额逐年增长,且已经远超微型车。
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结果,更在于“技术性补贴”的结果:微型车所搭载的小容量电池拿不到任何补贴,微型电动车遭遇断崖式下滑。
2022年以后,“吉利版”电动smart将销往全球,包括中国市场。届时,哪一种车型,到底是微型电动车还是紧凑级电动车更受欢迎呢?
理想智造的“小而美”SEV项目宣告失败后,可以为国内市场的风向做一个反面佐证:至少短期内,微型电动车(尤其smart售价高昂,与紧凑级车型相当)不会出现规模增长。
但是,全球范围内,风向未必如此。
(大众ID.4续航里程分别可达330km、550km)
我们看见,对于刚刚成型的电动车,各系别车企在做着完全相反的选择: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自主品牌专注于开发包括SUV在内的大型长续航里程的车型,而日系车企则更偏好于更便宜、更小尺寸的电动车型。比如日前,丰田推出一款超小型电动车BEV,可容纳两个人,续航仅100公里。
无论如何,全新的“吉利版”smart都让外界充满想象,无论是其在全球市场的征战,还是与“长城版”MINI的对峙都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领克中型suv上市时间
1.雷克萨斯首款小型SUV(内部代号BX11)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上市。首款小型SUV基于BMA平台架构打造,与吉利岳斌同平台车型,内部代号BX11。该车不出意外将搭载1.0T(入门级)和1.5T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未来还将推出其混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动车型。
2.首款基于BMA平台的小型SUV车型是吉利岳斌。为了扩大产能,吉利将于2019年在成都投产一个基于BMA技术架构的整车基地,该项目一期主要生产BX11乘用车。BMA成都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城东7号路东南1.6公里处。它是一个新的汽车基地,拥有60万辆的产能和新技术。项目拟分两期一次性建设,总建筑面积377004平方米,二期254000平方米(暂定)。项目的SOP定于2019年10月。这个项目是新开发的小型SUV平台(BMA)。整车开发技术来自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开发的模块化架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匹配先进的动力系统,包括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将生产出具有行业先进性和持续生命周期的领先汽车产品。
解读吉利ICON及背后的BMA模块化架构
近日,吉利ICON终于上市了,除了在外观、内饰、空间、配置等方面都让人惊艳外,笔者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其指导价格——11.58-12.88万元,4款不同配置和动力的车型仅仅相差1.3万元,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两款轻混车型。
怀着这样的惊讶,笔者查阅各方面的资料,结果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原因在于吉利ICON背后的BMA模块化架构(也有人称其为平台)。
吉利ICON是BMA架构下的第二款车型。第一款是2018年10月上市的缤越。如果仅仅从表面看,很难想象这两台车竟然是出自同一架构平台。这就是BMA模块化架构的过人之处。
BMA是吉利继CMA之后的第二个模块化架构,也是沃尔沃与吉利联合开发的整车第二个模块化架构——其实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后者以沃尔沃为主导,吉利参与开发,因此,出自CMA模块化架构的车型也相对“高级”一些。
一台车的好坏,其背后的平台或模块化架构是关键;而平台或架构的厉害,也可以看出这家车企的实力。作为开发ICON的吉利公司,要说其厉害之处,可以从最近与奔驰的一次合作窥见一斑。
就在年初,吉利与奔驰smart合资建立了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在大家的惯性思维里,我国的合资车企都是外方负责技术,而中方负责市场。而这次,吉利与奔驰smart的合作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由奔驰负责设计,吉利负责工程研发,而且smart还将与领克共用一个架构平台——PMA模块化架构,它也是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打造的纯电动车专属架构平台。如果没有对吉利研发实力的足够信任,奔驰会放心将smart交给吉利的平台做?奔驰会干砸自己招牌的蠢事?所以,从这点就足以见得吉利在造车技术上的确具备了被奔驰尊重的实力,或者更确切地说,奔驰就是看上了它的架构平台。
那么,吉利既然能够得到奔驰的青睐,那它打造的BMA模块化架构到底有什么优势呢?虽然从目前掌握到的有限信息看,还无法获知它在成本、空间、性能、价格等方面到底具备了怎样的优势,但从价格优势而言,还是非常明显的。
其实,在吉利ICON上市之前,不少人看到如此出众的设计、豪华的内饰和丰富的配置,预测其售价在13万以上,但结果实际售价却低了约1.5万元。ICON的价格为何能够如此“亲民”?
在谈这个问题前,有必要提一提同样出自BMA架构的热销车型缤越。缤越自2018年10月上市以来,至今已销售了约17万辆,已经占比吉利系列车型销量份额的10%,甚至在整个SUV市场也名列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榜单第14。而这背后与强大的BMA模块化架构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从影响消费者最关键的价格因素来讲,由于有BMA架构做基础,缤越的研发周期和灵活度要提升不少——BMA架构可以将一台车的研发周期从传统平台的40个月缩短至18-24个月。而且,因为研发周期短,在研发过程中,可以更快、更灵活地不断修正自己,以便应对市场和民众消费理念快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研发成本下降——据说大众的MQB模块化架构可减少20%的成本,因此在价格设定上就会比同级别的车型更低,也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从销量上直观地反映出来。
评价一款车的好坏不仅要看销量,还要看平台。尤其对于燃油车而言,在“三大件”的调校上,以及细节、工艺、性能等方面,出自同一平台的产品总能找到一些“共同语言”,因此汽车界又有“平台才是决定一台车好坏的关键”一说。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平台与模块化架构的区别:平台强调的是零部件的通用性(可看作一个点),而模块化架构虽然也突出通用性,但它的目的在于用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标准、更复杂的工艺打造更好的车(可看作一个体系)。举个例子,出自大众PQ35同一平台的速腾和高尔夫,大家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再看缤越和ICON,完全想象不到这两台车竟是出自同一模块化架构。
因此,有着BMA模块化架构作为基础的吉利ICON,相较同级别车型也在价格上占据一定优势。这点,也可以从去年广州车展可见一斑——车展上仅用时15分17秒就将2020台“银河限量版”ICON订购一空。
而且,一旦实现模块化架构生产之后,后续的改款车型,只需在现有架构平台的基础上,对轴距、轮距等参数进行调整即可完成,而不再需要对通用部分进行繁复的试验,从而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快速实现更新改款,让这款车在未来进一步展现其市场竞争优势。而这点也已经在缤越和ICON之间有了初步体现——缤越燃油版与轻混版相差1万元,而ICON相差仅3000元。
再考虑得长久些,随着现在消费的多元化和消费者的“追新求异”心理,车企进一步提升更新换代速度,甚至一年一改或一年几改。而这样的更新速度,对于更具灵活性的MBA模块化架构显然更具优势。可以预见,随着BMA平台越来越成熟,未来出自这个平台的新车会研发更快、性价比更高、竞争力更强。
写在最后:以前,汽车界流行一句话“得平台者得天下”。如今,随着“平台化”向“模块化”升级,可以说,谁在模块化架构方面取得先机,谁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大家都意识到“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因此也才有了吉利免费开放PMA平台和比亚迪开放e平台。
关注车业杂谈车家号,互动将有机会赢取精美小礼品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汽车现在有几大平台在造车?
吉利BMA模块化架构
BMA平台是由吉利自主研发的全新模块化平台,与吉利&沃尔沃共同研发的CMA平台都是按照车辆级别分配的,而BMA平台全称为B-segment Molar Architecture,车型定位 A 级,适用于 A0 至 A+级。
目前吉利ICON、豪越、缤瑞和缤越等多款车型均出自这一平台。
与CMA平台一样,BMA平台除了发动机模块位置不变外,其他如前悬长度、轴距、后悬长度、前后轮距都是可以随意调整的,并且BMA平台还具备高度灵活的可扩展性,拥有着更充裕的乘坐空间。
同时还支持 SUV、轿车、CROSS 车型、wagon 和 MPV 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车型开发,也可提供混合动力、插电混动系统以及1.0TD、1.4T、1.5TD在内的多种动力选择。
扩展资料:
吉利汽车标志的含义:
2014年,吉利汽车发布全新品牌战略,提出了“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品牌使命。
吉利汽车品牌全新LOGO,延续了品牌3.0时代的六块宝石设计理念,以延展的宇宙为设计源点,将星光银、深空灰和地球蓝融汇其中,展示了吉利汽车从品牌3.0时代的蓝天大地,升级为对广袤宇宙的追求。
全新LOGO更具质感和科技感,令吉利汽车品牌的形象焕发全新气息,象征着吉利汽车将迈入全新的年轻化、科技化、全球化战略时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吉利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