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大赛落户成都
赛事动态 | 快,到中国(全南)攀岩小镇,共赴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时尚攀岩盛会
8月9日
是2022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攀岩锦标赛比赛第二天
当天上午进行的是
U15男女子攀石赛预赛
U13男女子速度赛预赛
U11男女子难度赛预赛
那么现场的赛况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滴、滴、滴……
随着一声令下
选手们迅速向上攀爬
技巧娴熟
身轻如燕
在岩壁上如履平地
为大家带来一场力与美的视觉盛宴
也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
攀岩项目的独特魅力
[西藏队选手 扎西塔杰]:
是来自西藏的一名选手
不远千里来到全南参加竞赛
检测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训练成果
也是为了跟全国的优秀选手交流经验
帮助自己快速的提高
以实现心中的梦想
[绍兴队选手 赵一帆]:
来自绍兴队的选手赵一帆
在昨天的U15男女子速度赛预赛中发挥出色
以7.9秒成绩获得该小组第一
对于后面的难度赛也充满信心
[成都教练 蒋宇]:
我对学员的攀爬一直都有信心,前段时间成都有疫情,有一段时间没有训练,加上比赛,他们多多少少有点紧张,不过没有关系,就是给他们一些体验,也确实有两年多没有举办比赛了,学员来体验一下,我觉得挺好的,对他们的成长也非常有帮助。加油吧,拼出自己就可以。
[吉安队选手 陈则宇]:
全国赛是有难度的,这次发挥失常,但我对接下来的比赛有信心。
中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每年举办几次
7月24日至7月28日,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在四川成都举行。选手们分为大学甲组、大学乙组等多个不同组别,争夺难度赛、速度赛、攀石赛等项目的百余枚奖牌。与往届比赛相比,本次比赛新增了初中组和高中组的比拼。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比赛中,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代表队获3金2银。
在女子项目比赛中,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代表队的肖健一人获得2金1银。她在女子难度赛的比赛中,以攀登高度32的成绩战胜贵州医科大学的罗欣获得女子难度赛冠军。在女子攀石赛中,她以唯一一个完攀一条线路的成绩获得冠军。
另外,她还在女子速度赛比赛中,以14.48秒的成绩获得亚军;女子全能赛冠亚军决赛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贵珍和邱海梅之间展开,谢贵珍战胜邱海梅获得女子全能赛冠军,邱海梅获得女子全能赛亚军。
编辑:柳永
中国大学生攀岩 锦标赛我省获3金2银,中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每年举办几次
自从12年读书落脚成都以来,如今刚刚好是第十年,就站在一个四川人的角度说说自己对成都的感受。
当初报考学校的那段时间,媒体上都在大谈“四川学子不愿出川”的现象。那个时候还不懂得什么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不了解“少不入川”的情由,只晓得读四川的学校更公平一些,不用把不小的一部分分数花在地域差异上面。然后一不小心就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现在还要再读书,也是没有想到。学校在我来的时候大办校庆,如今更大的校庆又要来了,有意思。
作为四川本地人,饮食习惯从小到大就没怎么变过,因此在这方面谈不上对成都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倒是外地来的同学经常咋咋呼呼,并宣传成都作为一个“吃货”城市的形象。而似乎官方也在刻意将饮食作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大亮点。今年G20的时候就派出了龙抄手、钟水饺,三大炮的豪华阵容——我一个都没吃过。本地的食物向来也是有鄙视链的,刚才提到的那些外地人经常会听说的“特色小吃”,在本地人眼里并不入流。
不过对吃,我没什么发言权。我本身不太耐辣,又一直喜欢锻炼,对重油重盐的重口味有点忌惮。如今又随着年纪增加,口舌欲望也趋于清淡,火锅串串之类的一年到头也就吃几次而已,大都还是因为陪着朋友。昨天刚好有远在南京的朋友回校玩耍,一起在某火锅店吃了一顿,今天就立马很不争气的拉了肚子,有点无福消受的无奈。
吃火锅的时候我们预先在外面还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所有人都挤在坝子中间,聊天喝饮料,都是早就经历了这种风雨。旁边几个韩国的学生们在排到时兴奋地叫唤了出来,引得周围人侧目。这种在好吃的店面前排队的现象总是会被提起,用来证明成都人的嘴刁和背后生活的悠闲。类似的现象还有路边打麻将啦、公园喝茶掏耳朵啦、天气好草坪躺尸晒太阳啦。
这种“悠闲”以前并不总是会受到如今那样的待见甚至追捧,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们都拿着“悠闲”当反例,告诫我们不要总想着留在川内,鼓励咱多出去闯闯,摔打摔打,见个市面。似乎在群山环绕的一抹平原里,“走出大山”一直都是志气的象征。而一旦迈脚出去,经历一番历练,又时常惦记家里的散漫。因此,一直以来,“悠闲”就是一个中性词,一种与“奋斗”和“艰辛”对应的生活方式而已。
而关于“悠闲”,从中性到褒义的转折似乎发生在08年。我就记得地震之后,除了营救和援助相关的可歌可泣之外,成都人还有两个画面为全国人民熟知。一是各大街上连夜排队为医院献血;二是废墟之上,架起桌子就打麻将。前者让人体会到灾难面前每一个市民的团结和善良,展现了人性的大爱,后者则更是体现了成都人民乐天和淡薄的生活态度。本来嘛,最好的顽强从来不是饱含泪水地挣扎和奋斗,而是可以在灾难面前简简单单地“谈笑风生”。该咋过咋过,从来都是对那些不可抗拒的巨大灾难最好的回应。
当时并不是没有人去质疑那些架起麻将桌的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捡一些手头可以做的事情,为抗震救灾出力。不过一来打麻将的人本身也是受灾群众,质疑会显得很不妥当;二来随后爆出汶川公路被各地蜂拥而至的救援车辆拥堵住的新闻,让大家醒悟好心有时也会发展成添堵。于是质疑消散,消极抗灾和回避似乎又不是问题,甚至大多数媒体又开始回头赞扬成都人的高明——不仅真正做到了“受灾群众情绪稳定”,还将“悠闲”升华成了一种生活哲学。写到这里,有点心疼范跑跑,他的“洗白”时间似乎跨度更长了一点。
自那以后,这种“悠闲”风气逐渐从民间的肯定,扩散到官方的“指导”。成都的标签,逐渐从蓉城和锦城之类的传统特点,转变为了更为切实的“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有人开玩笑说是“来了就揍不了”的城市)。
有一段时间,我记得有媒体写文章把成都和杭州的悠闲做了详细的对比,具体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印象中,是有说杭州那边房价高,“悠闲”地又有过于精致,只有少数高端人士消费得起,进而称赞成都的“悠闲”更为接地气一些。无论是大碗茶还是麻将火锅,老百姓都能切身体会体会,都能享受得到。听上去说得很有道理,让人读了舒心。
我个人不仅不太爱吃重口味,如今也不喜欢打麻将了,喝大碗茶掏耳朵一年也就一两次,可见被颂扬的“悠闲”于我本人有点不契合。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座城市,因为一方面“悠闲”本身在当下的年纪也不应该是时时刻刻都要去可以从事的;另一方面“悠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成都如今不仅有CBA球队,还有言几又书店,还有那么多看电影、滑冰、攀岩、健身的地方,这些都能承载我对“悠闲”的定义和追求。就连今天让我拉肚子那家火锅店,其天天排队的现象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没有人规定“悠闲”一定要往古老和传统的方向走,并且很多的传统还会在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得到新生。
以上就是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以及它的特点,有感而发,有点混乱。#成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