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对户口的要求

1、原则上是在户口所在地就学。小学升初中一年级之后首先学校要验证你的户口簿,看看是不是属于本地区招生范围的户口,不是的,不予接收。针对一些打工或其他情况,各学校有不同规定。

2、根据通知还要求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

1.从覆盖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

落实“人才新政”,强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在已落实保障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双集体户子女、港澳台籍和外籍少年儿童就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成都市单集体户子女、持旅行证适龄儿童少年纳入我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保障范畴,推进常住人口义务教育保障全覆盖,让招生政策更有广度。

2.从关注适龄儿童个体向关注家庭多子女转变

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充分考虑为家长接送双胞胎(多胞胎)、多子女提供便利,明确提出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参加电脑随机录取时,家长可自愿申请“双胞胎(多胞胎)绑定”电脑随机录取。因公办学校多校划片电脑随机录取导致多子女可能就读不同学校的,家长可提出申请其他子女与已入学子女就读同一学校,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家长意愿统筹安排,让招生政策更有温度。

法律依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一、进一步明确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目标任务2014年各重点大城市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成都市小升初对户口的要求

法律分析: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对户籍要相对严格的限制,所以纯外地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符合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条件的家长群体,是可以享受成都公立学校入读的资格,不过有三个点需要注意:

1、已按照随迁子女政策就读了成都的公立学校,小升初时还需提交一次材料,所需材料跟幼升小一致。

2、如果居住证上的居住地未更变,那么就可以享受公立的艺体生、大摇号和小摇号。但居住证上的居住地发生更变,那么就只能报考艺体生,而不能参加大小摇号。

3、符合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条件,但未在成都就读的学生只能等着统筹安排。

私立学校

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外地学生须先在小升初网络应用服务平台注册,然后在6月4日-12日通过该平台填报学校志愿。

在报名完成之后,家长们需要打印纸质报名表,然后携带报名表及户口簿(或身份证)到各学校的招生咨询处领取面谈证,所以外地生家长也要及时前往对应学校提交资料领取面谈证。

所以整个流程概括起来就是:网上报名+到校领取面谈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外地生只可填报三个自主招生志愿,并不能填写随机派位志愿。

不限户籍的三所学校

虽然绝大部分的公立学校都要求户籍,但还是有三所公立学校不限制学生户籍,那就是成都七中八一中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以及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法律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一、进一步明确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4年各重点大城市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成都小升初是看户籍还是学籍

成都小升初是看户籍。

—01—

大成都户籍,但是小学没有在成都读

比如户籍在青羊,学籍在德阳

这种情况下,要回成都小升初的叫回城生,需要办理回城登记,只能按户籍升学。

成都小升初落户重要吗(成都市小升初对户口的要求)

—02—

大成都户籍,小学读的是公立小学,但学籍和户籍在5+2之间跨区

比如学籍在青羊,户籍在高新

这种情况下按户籍升学,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区升学。

这里解释一下,5+2区是指:青羊、金牛、锦江、武侯、成华+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

—03—

大成都户籍,小学读的是公立小学,但学籍和户籍一个在5+2区,一个在非5+2区域

比如学籍在青羊,户籍在双流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按照户籍升学,需要回原籍。

但是如果你小学就在学籍所在地办了随迁入读申请,那么小升初的时候,也是可以按学籍升学的。

—04—

大成都户籍,小学读的是公立小学,但学籍和户籍在非5+2区之间跨区

比如学籍在双流,户籍在金堂

这种情况与03相同

成都小升初落户重要吗(成都市小升初对户口的要求)

—05—

大成都户籍,学籍和户籍在同一个区内,但没有读对口的公立小学,而是读了其他的公立小学

比如按户籍小学应该读锦江外国语小学,但是去读了锦江区的成师附小

这种情况下,其实各个区规定不一样:

青羊、武侯、成华是可以自己选择按户籍还是学籍。

锦江、天府新区只能按户籍升学。

成都小升初几月份落户最好

成都小升初2021年9月1日之前落户最好

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成都小升初实行提前一年落户的政策,即如果适龄学生在2022年入学,则其落户时间需在2021年9月1日之前

2022成都锦江区小升初学籍户籍哪个优先

截至2022年12月22日户籍优先。

经查阅成都教育局官网可知,2022成都锦江区小升初学学校按户籍优先录取。

锦江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老五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位临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

户口没在成都的小升初有哪些影响

基本没影响,就是多交20000择校费(我们本地的,不是摇号的学校或者跨区也要交的。)

但是好像对中考有影响

户口没在成都可以在成都读初中吗?

没有成都户口,如何在成都上小学和初中?

办理随迁子女入学

一、适用对象

来蓉居住就业人员和本市户籍跨行政区域居住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在成都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用本通知。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为一个区域,其它区(市)县分别作为一个区域。

二、申请条件

(一)积分申请

自申请当年的5月1日上溯12个月,申请人积分达15分及以上(其中”稳定职业指标”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得分不低于10分;”居住引导指标”拥有本市合法稳定住所,在该区域连续居住,得分不低于5分)但未入户的居住证持有人,其随迁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由居住证(地)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未办理积分申请

未办理居住证积分的成都市居住证持有人和本市户籍跨行政区域居住就业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居住证(地)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人在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和四川省居住证(本市户籍只需提供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

2.与该区域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在该区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含纳税或免于纳税相关证明);

3.自申请当年的5月1日上溯12个月,已在该区(市)县连续居住满一年(如申请人《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房产证等);

4.自申请当年的5月1日上溯12个月,已在本市依法连续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满一年,且申请入学当月处于持续缴纳状态。

符合上述条件的由居住证持有人或本市户籍跨行政区域居住就业人员居住证(地)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三、申请时间

每年4月20日至5月20日

四、申请方式

申请人登陆”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相关资料,提交入学申请。

(一)申请人在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

(二)申请人及其子女同一户籍的户口簿或其他能够证明其法定监护关系的相关材料(如《医学出生证明》等);

(三)就业务工人员需提交与该区域用人单位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

五、审核办理

(一)网上审核

5月份的工作日,区(市)县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通过”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在网上对申请人上传资料、联网资料进行审核,包括:

1.申请人在有效期内的《四川省居住证》及积分信息。

2.截止申请当年5月1日前,申请人已在该区(市)县连续居住满一年的相关材料(如申请人《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房产证等)。

3.申请人在该区域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

4.申请人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

(二)结果告知

区(市)县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审核后,通过”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发布审核结果通知。

1.对未通过审核的,通知申请人到现场补足相关材料。

2.对通过审核的,向申请人发放《成都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电子通知书》(二维码);并于入学当年7月第三周的工作日内,通过”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告知申请人子女就读学校安排情况。

(三)报到入学

通过审核的申请人子女根据学校安排,出具《成都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电子通知书》(二维码)到安排的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六、其他

(一)随迁子女就学申请每学年集中受理一次。除申请小学一年级入学外,须提交原就读学校签章的学籍信息。

(二)已享受政策统一安排就学的随迁子女小升初时,须按上述规定重新提交申请;已享受政策统一安排就学的随迁子女在同一区域、同一学段内不得申请转学。

(三)部分区域公办教育资源紧缺的,可统筹安排进入区(市)县政府委托的民办中小学就读。

(四)在入学安排过程中,发现提供虚假信息、证件和其他材料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成都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加强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宣传解读,积极稳妥做好区域内随迁子女入学工作。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