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落户最新政策2023
2023年成都买房落户政策如下:
2014年6月1日后(含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前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
在成都市行政区域购买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并在我市依法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市外人员,房屋交付使用后,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登记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购买商品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系统中记录的定购、拟定合同、已售(备案)时间中最早者为准,购买二手住房时间以成都住房租赁交易平台中记录的合同签订时间、房屋买卖过户登记时间中最早者为准。
2014年6月1日前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
在我市购买商品住房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市外人员,房屋交付使用后,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入人员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上年度我市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水平。
购买商品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系统中记录的合同备案时间为准,购买二手住房时间以在房管部门进行房产买卖过户登记的时间为准。
办理落户的材料
1、房屋产权人填写《入户申请表》。
2、产权人和入户人员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3、产权人系夫妻的提供结婚证、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共有的提供亲属关系佐证材料。
4、《房屋信息查询记录》(30天内有效)。
5、2014年6月1日后至2017年12月31日前购房的,提供房屋产权人缴纳满1年的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明细查询单。
6、配偶随迁的提供结婚证、未成年子女随迁的提供亲属关系佐证材料。
7、《不动产权证书》或《房屋所有权证》或购房合同。
2023年异地医保报销最新政策
2023年异地医保报销最新政策:支持参保人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跨省异地就医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
1、支持参保人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
按照之前的规定,如果已经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就只能在备案地区使用医保。如果回参保地看病,就要先撤销备案,才能用医保。接下来,对于跨省长期居住的人群,只要在备案的有效期内,不管是在备案地,还是回参保地看病,都可以用医保了。
2、跨省异地就医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前,跨省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只有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和异地转诊人员4类人群。新政策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抢救人员和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并规定将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按照视同备案人员管理,至此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人员的全覆盖,所以只要有外出就医需求的参保人,都可以申请异地就医备案。
社保 2023年社保转移新政策
劳动者为公司进行相应的劳动,除了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外,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险以及五险一金。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等,由企业和单位共同进行缴纳。下面就由我为大家整理相关资料。如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线咨询。
社保转移新政策
1、养老保险转移手续
《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养老保险采用“双转移”模式,转移手续如下:
一是携带包括参保人员居民身份证、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居民户口簿等相关证明材料,到目前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打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
二是带齐这些手续,填写《转移接续申请表》,向转移地的社保机构提出转入申请。此后,就不需要再操心其他事宜,新旧参保地两地社会部门将处理转移事项。只要审核通过,参保者将在45个工作日后接收到社保部门完成转移的通知。
2、医保账户可随人划转。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从2010年7月1日开始,流动人员跨省就业时可以转移自己的医保关系,个人账户可以跟随转移划转。
而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当劳动者离职之后到新城市就业,即可加入当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就业地社保经办机构将通知原就业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劳动者不再享受原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原就业地在中止参保手续的同时出具参保凭证备查。同时,个人账户余额通过保险经办机构转移。这意味着,只要你在新就业地参保医疗保险时提供足够真实的参保信息,那么所有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的事情你都不用再费心了。
3、工伤及生育保险
这两种保险属于“当期交纳当期享受”的险种,并不存在转移的问题。
4、失业保险转移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成建制跨统筹地区转移,失业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的,失业保险关系随之转迁。如需办理手续,在职职工在本省内或向外省迁移,应到受理其原单位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办理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由经办机构出具职工参保及缴费情况证明,职工凭此证明到迁入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接续失业保险关系,不需转移资金。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在本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的,由迁出地经办机构出具证明,失业人员凭证明和《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到迁入地经办机构接续失业保险关系,并按迁入地标准领取失业保险金,不需划转资金。失业人员跨省迁移的,由迁出地经办机构出具证明,并划转所需资金,失业人员凭证明和资金划转手续到迁入地经办机构接续失业保险关系。
5、公积金异地购房只能一次性提取
按照国家的规定,男的满50岁,女的满40岁,换城市工作不能在新的城市建立社保账户,只能建立临时账户,原先交的社保也不能转移到新的城市。所以,不要觉得换城市工作,就一定要把社保转移到新的城市,首先你一定确定你退休的是要在哪个城市退休。其次
按规定,个人到外地工作,如果他在外地的工作单位已为其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账户,那么他就可以将在原来住地的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全部金额,转移到外地的住房公积金账户内。办理时,该员工需要提供调入单位接收证明、在调入地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证明、转入银行账号、开户行名称、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给在原居住地的原单位,通过原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经办人到开户管理部申请办理。
而员工个人档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要在十五天内办理社保和档案转移。而如果当事人一时没有新单位,可以暂时挂靠原单位。
换了工作就一定要转移社保吗?
按照国家的规定,男的满50岁,女的满40岁,换城市工作不能在新的城市建立社保账户,只能建立临时账户,原先交的社保也不能转移到新的城市。所以,不要觉得换城市工作,就一定要把社保转移到新的城市,首先你一定确定你退休的是要在哪个城市退休。其次,要考虑到自己的年龄,社保不是你想转移就能转移滴。
在五险一金的异地转移中,真正变动的只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公积金。因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属于当期交纳当期享受的险种,并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且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不需要员工自己缴费,所以如果发生工伤和生育时单位没有给员工交这两项社保,员工就不能享受社保基金支付的待遇。
五险中,只有养老保险是可以在同一个账户中续交的。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需要新城市社会保障局的接收函,把这张函给迁出城市的社会保障局以后,之前城市的社保局会将养老保险的金额打入到新城市的账户之中。
2023年异地医保报销最新政策
2023年异地医保报销最新政策包括以下内容:
1、医保异地报销条件
(1)已办理异地安置、探亲、驻外工作学习等外地就医登记备案手续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垫付现金的情形;
(2)省级参保人员经备案同意转北京、上海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垫付现金的情形。
2、医保异地报销流程
(1)费用申报单位、个人提交相关报销材料;
(2)受理人员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
(3)材料齐全的由初审人员进行费用审核、录入、结算并打印《省级单位医疗费用报销单》;不全的及时告知需补全的材料;
(4)复审人员进行费用复审,打印《省级单位职工外诊、急诊结算凭证》后转入财务支付。
3、医保报销范围:
(1)抢救期间医疗费用;
(2)住院期间医疗费;
(3)手术材料及辅助用具;
(4)床位费:按当地医保标准。若因急性-脑外伤、复合性内脏损伤昏迷需住ICU(重症监护病房)者除外,但脱离危险后应立即转入普通病房;
(5)康复理疗费:按当地医保标准。原则上不得超过3种,医保范围以外的康复理疗不予赔偿;
(6)换药及康复功能指导训练:按当地医保标准结合病情需要核定;
(7)救护车费:按当地卫生部门及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计算;
(8)其他费用:按照规定的不予赔偿的费用不予赔偿;
(9)续医费:被保险人为提前结案,对伤者未来可确定且必须的续医费用可提前支付。
2023年异地医保报销最新政策
2023年异地就医新政策内容如下:
1、跨省异地就医人员范围扩大
变化前包括四类人员: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就医人员。
变化后分两大类人员:第一类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第二类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包括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2、跨省异地就医不同人员备案有效期不同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办理登记备案后,备案长期有效,没有就医次数限制。
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有效期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不需要就诊一次备案一次;
3、跨省异地就医更便捷
备案渠道进一步拓展;异地就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可持码异地就医;
4、明确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报销政策
跨省临时外出就医报销标准可低于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原则上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10个百分点,非急诊且未转诊的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20个百分点;
5、支持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双向享受待遇
为满足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因探亲等原因回参保地就医报销的实际需求,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有效期内确需回参保地就医的,可以在参保地享受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并且原则上不低于参保地跨省转诊转院待遇水平;
6、因急诊来不及备案可直接结算
急诊抢救费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并且异地急诊人员视同已备案无需额外提交备案材料,按照参保地的有关待遇标准,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7、可以补办异地就医备案
来不及办理备案的参保人,在跨省出院结算前补办本次入院之日起的备案登记手续,异地定点医药机构按规定提供直接结算服务;参保人员自费结算出院的,可补办备案登记手续再向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申请手工报销;
8、将无第三方责任外的外伤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符合就医地管理规定的无第三方责任外伤医疗费用可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参保人员签署《外伤无第三方责任承诺书》后可在就医地直接刷卡结算,无需先行自费再申请报销。
2023年社保转移新政策
法律主观:
跨省社保转移的流程:1、参保人携带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到社保办事处打印本人的参保缴费凭证;2、然后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3、新参保地审核转移接续申请,符合条件的向原参保地发出同意接受函;4、原参保地办理转移手续,新参保地办理接受转移手续。
社保新政策2023年最新规定
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变化:
—、生育待遇。自然分娩医保定额调整为2000元。剖腹产定额支付2500元,未调整。
二、跨省临时外_就医起付标准未调整,一级及以下定点医院2000元,二级医院2500,三级3000元;但支付比例大幅度提高,一级及以下医院提高到80%;二级医院提高到70%;三级医院提高到55%。
三、未经备案在异地医保定点医住院,各级别定点住院支付比例比正常跨省外出就医待遇基础上降低10%。
2023年职工医保政策变化:
一、普通门诊。参保人员在门诊统筹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普通门诊医疗费用(不含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为100元,支付比例为在职职工50%、退休人员6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在职职工2000元、退休人员2500元。
二、住院待遇。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支付比例: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96%、二级定点医疗机构93%、三级定点医疗机构88%,退休人员相应提高三个百分点,支付比例最高不超过97%。
三、跨省临时外出就医支付比例:一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86%、二级定点医疗机构83%、三级定点医疗机构81%,退休人员相应提高三个百分点,支付比例最高不超过87%。
四、未经备案在异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各级别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在正常临时外出就医待遇基础上分别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