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成都非遗博览园在三环外还是三环内

2009年8月,国家文化部正式确立,成都将成为国际非遗文化节的永会址,国际非遗博览园落户成都,成为非遗文化节的永久载体,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永久平台。

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2段601号

靠近绕城高速文家场立交附近,

是在三环外的。

成都非遗公园在哪儿?

2006年8月,全国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宣布落户成都市金牛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坐落于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的文加场可乘 526路等到达

非遗产业园未来有什么新的规划?

“未来,游客可以两三天不出园区。”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成为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一站式跨界度假区;以文化品牌跨界和场景体验式消费为主导的多业态复合功能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据介绍,目前园区已启动新一轮载体空间建设,未来空间规模将从目前的30万平方米扩展到100万平方米,打造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

成都非遗学院落户(成都非遗在哪里)

成都国际非遗发展中心是做什么的?在哪啊?

成都国际非遗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根据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发展规划,以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由国际非遗博览园和总部基地构成,以下简称“园区”)为载体,聚焦非遗的活化利用,以整合资源并带动文化关联产业加快发展为目标而成立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心作为国内唯一拥有“国际非遗”行业资格的主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激发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与相关产业多元融合,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如果认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忙采纳下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登上热搜,这个学院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曾经去过一次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里面文化底蕴、艺术气息完完全全的惊艳了我!

不一般的艺术本科学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Sichuan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简称“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1年,前身为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2年,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并与四川音乐学院等联合设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名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感受文化气息。

首次去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我选择进入了他们的图书馆,在里面,有着六十万余册的藏书,都超过我所在的大学两倍了。都说艺术学院有着不一样的艺术气息。没想到文化底蕴也是这样的浓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落户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青少年义无反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院落户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更加锦上添花了!

必须去的王蒙文学艺术馆!

王蒙文学艺术馆是以中国文化部原部长、当代著名作家、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王蒙先生的名字命名,去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必须要去王蒙文学艺术馆,在里面接待国内外各种高端展览,眼界一下就开阔了!

学校的王牌专业。

开设了42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很多,里面也有专科专业,有28个。但是在教育方面都是做的比较好的。而且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挺广的!其中广播电视编导、环境设计、文化产业管理3个专业进入四川省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

总结。

四川高校如云,但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确是艺考生的不错的选择!

许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不图名,不图利,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他们传承下来的呢?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而今年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将正式命名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成都市蜀绣(民间美术类)的郝淑萍,蜀锦制造技艺(民间手工技艺类)的叶永洲、刘晨曦,成都漆艺(民间手工技艺类)的尹利萍、宋西平共3个项目5人均榜上有名。

事实上,成都拥有的民间文化艺术种类繁多。而更多的,是那些数不胜数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正默默地、艰难地、执着地,将这些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他们鲜有人知,他们希望受到关注。

透过一项项精美绝活,我们看到的,是背后那一双双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神。政府的支持,是一股力量的源泉,它会一直汩汩不断吗?源头一旦干涸,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记者对这5位上榜的民间艺术家们分别进行了采访。透过他们,也许你会有一个真切的认识。叶永洲的老家在四川简阳农村。13岁那年,他只身来到成都青年巷,在一位姓樊的老板那当起了机房的学徒。初学艺时,叶永洲每天要花四个多小时甩手腕,练习“丢梭”的动作,练到浑身发汗,手腕酸麻为止。

练习打结时,必须长时间弓着身子,站在织机前。为了让他不轻易抬起身,老板用一根绳子从他后颈绕过,再将绳子的两头拴住他的脚板。天长日久,叶永洲的手腕关节比常人粗大,骨节突出。腰板因为长期半弓有些僵硬,晚上睡觉,有时连身都不能翻。如今,年近八旬的叶永洲双手依旧活络,轻而易举就能将大拇指反扳过来靠住手臂。他时常以此训诫学徒们,“等你们练到这样,飞梭走线不在话下。”

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人结婚,会用蜀锦被面作礼,但90年代以后,人们都用被套了。再加上蜀锦纹样落后、产品缺乏创新和体制上的原因,蜀锦开始退出市场,最终完全停产。与蜀锦相伴大半辈子的叶永洲无限落寞。时常感慨:“咱们的传统技艺,难道就这样丢了?”

2002年,成都蜀江锦院作为市政府重点打造工程,落户在曾经的成都蜀锦厂厂址。从锦院落成的那天起,叶永洲就被聘请到此,教授技艺。看到学徒满堂,游人如织,叶永洲笑了。对于蜀锦的未来,他有了更多期待,期待更多的人走近蜀锦,走近这门蜀中绝技。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