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落户三圈城
住在二圈层,逛街还是要进城?公民专家提出这些建议
从3月28日起,成都发布了城市留言板和荣成政治事务实事求是专栏,启动了我对公园城市示范区提出建议活动,邀请每一位市民对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出建议。
七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成都常住人口增长21个,新都区、双流区、成都高新区、郫都区、龙泉驿区排名前五。
七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成都常住人口增加21个地区,增量排名前五的地区是新都区、双流区、成都高新区、郫都区、龙泉驿区。相对便宜的房地产成本成都人选择落户二三圈,但很多市民反映,二三圈区(市)县在生活服务设施上与主城区还有差距。
生活在公园城市的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活更加方便温馨,生活服务设施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公园城市示范区将如何开启居民的美好生活?《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提出,开展高质量生活城市建设,促进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共享,为人民创造更方便、更优质、更幸福的生活家园。
市民和专家对二三圈提高消费质量的问题提出了这些建议。
市民期待:二三区县也需要高质量的消费场所
政府能否向万达、伊藤、王府井、五岳广场等大型商场多抛橄榄枝,尽快落户新津合适区?新津的一位网友留下了他的要求:目前,新津只有一个新月广场,负担不起新津当地居民和新人口的消费水平。现在,如果你想去更好的购物中心,你只能去20多公里外的世界豪华广场,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
温江的年轻人很难认真购物。”家住温江区的王先生也吐槽说,温江区并不缺大型商业综合体,光华大道沿线就有合生汇、伊藤和新光天地三家商场,但商场里的业态却吸引不了年轻人来逛。例如,他说,合生汇是收购的珠江广场。里面的商业形式很旧,没有年轻人喜欢的品牌。最明显的感觉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里面购物;在新光世界,只有一楼的餐饮和顶层的电影院才能吸引年轻人。走向温江区老城区,只有大型超市,没有大型商场。
成华区万象城夜景
彭小姐住在龙泉驿区,几乎没有在龙泉逛街,用她的话来说,我在龙泉的生活轨迹很匮乏。第一个原因是购物不容易。龙泉特别大。现在世贸广场、万达广场、五岳广场基本都在地铁2号线周围。我们住在4号线旁边,基本上没有商业综合体。彭小姐说,如果你想去购物,从家到龙泉的购物中心需要10公里,成华区万象城需要13公里。同时,相比之下,在龙泉驿区的商场里,商品品类和品牌都与城市的商场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她和朋友进城消费的原因之一。
区(市)县居民消费需求与当地消费供给不匹配是否存在高端商场、好坏、均衡等问题。
协会建议:社会商业满足基本需求,提高区域质量
近年来,区县也修建了许多商业综合体,数量足够,但品牌店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成都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欧建战说,成都是一个消费活力很高的城市,零售活动在全国也排名第一。她注意到,近年来,双流、温江等区县的消费能力正在赶上主城区,蒲江、都江堰等远郊(市)县的零售市场也在迅速增长,但在品牌引进方面,与主城区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方面,这与供应链有关,尤其是郊区的新城;另一方面,品牌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人流集中的地方,并考虑周边商业区的整体发展。欧建议区(市)县原有商业综合体在物业条件、建筑立面、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她同时认为,区(市)县应当集中精力打造两三个相对集中的消费集聚区,才更有利于吸引客流和品牌入驻。特别是在郊区的新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集中的商业区以满足该地区消费升级的需求。通过引入一些更具吸引力的品牌,即使回购率不太高,也能给人们更好的体验,提高商业区的质量。”
欧建战直言不讳地表示,市民提出了部分区(市)县商业综合体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市民想要一个大型购物中心,这是不现实的。欧建战说,分散布局可能会导致整个地区的商业发展疲软。为了更好地满足更多市民的消费需求,最好在3公里甚至1公里内打造小而美的社区商业.5公里内满足居民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养老教育等服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商业布局逐渐向大型商业形式的郊区和小型商业形式发展,居民消费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点。中国社区商务工作委员会主任董李说,传统商业区一直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但在新的消费形势和环境下,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习惯和特点的变化,传统商业区原有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正在走向萧条,有的因疫情因素叠加而关闭店铺。他建议,激发消费者需求活力,可以促进传统贸易和实体商务到场景、体验、互动、综合消费场所,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全职经济、第一店经济加快特色街区、智慧商务区等消费者载体,进一步激活区域消费者活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成都太古里
专家建议:结合区域禀赋优势,建设特色消费中心
成都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完善多层次、梯度消费中心的规划布局。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建立多层次消费中心空间模式,连接互动、梯队发展、互补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成都主城区的消费场景、消费供给、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应该更好。因此,不仅要关注当地居民,还要承担外来的高马力消费,即省内和整个西部地区的消费;主城区以外的区(市)县仍应重点关注区(市)县及周边区(市)县的居民。
此外,主城区以外的区(市)县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未来人口集聚方向决定了区域消费市场发展潜能。毛中根指出,随着新城镇化的推进,中小城市、郊区新城消费集聚区的发展,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也是消费发展的潜力,过去十年,新成都大量涌入新都区、双流区、皮都区、龙泉驿中心城市,崇州等郊区新城对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也很有吸引力,这一趋势将继续。人口地餐饮、家政、教育等配套生活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建议政府结合区域禀赋优势,抓住新的消费发展趋势,积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建设特色消费中心。毛中根表示,政府应顺应人口空间集聚趋势,优化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的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同时,支持商业转型升级,促进零售转型创新商业模式,努力降低物流等中间环节和运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和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提高消费体验。
毛中根表示,区(市)县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提质消费供给,一定程度上还能吸引消费回流。例如,绵阳的方特和都江堰的融创雪世界以大项目为起点,激活了当地的消费引擎。但这类项目投资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项目配套设施。”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道有奖!)
住在二圈层,逛街还是要进城?公民专家提出这些建议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