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亲身经历的这事儿——把农村户口挪到城里头,到底是好是坏。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说起。那会儿我在城里打工有些年头,不好不坏地混着。家里老人开始念叨,说娃儿以后上学咋办?城里教育资源别耽误孩子。我媳妇儿也天天吹风,说城里医疗、工作机会啥的都方便。
一开始我是真纠结。
你想,咱农村户口,虽然听着土,但手里攥着实实在在的东西。
- 地: 老家那几分承包地,虽然不多,但那是根儿。每年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不说,心里踏实。
- 宅基地: 家里那老院子,虽然旧点,但那是自己的窝。城里买房?那会儿想都不敢想,太贵。
- 集体分红: 我们村不算富裕,但每年多少也有些集体收入分点小钱,蚊子腿也是肉嘛
这些东西,户口一迁走,可就跟你没啥关系。我爹那会儿就跟我说:“你小子想清楚,地没,根就断。以后想回都回不来。”
下决心去办的过程
但我这边,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孩子确实到要考虑上学的年纪,城里的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看着就是比乡里强。还有就是医疗,老人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城里大医院多,检查、看病确实方便些。
那段时间,真是天天琢磨,翻来覆去地想。
咬咬牙,还是决定办。主要还是为孩子。
办的过程,那可真是一顿折腾。
- 先回老家村委会: 开证明,证明我自愿迁出,还得家里人都签字同意。村干部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估计觉得我是个“傻小子”。
- 跑乡镇派出所: 拿着村里的证明,去办迁出手续。填各种表,问东问西,还得拍照片。
- 到城里落户的派出所: 带着老家开出的迁移证,还有城里这边单位(或者房产,我那会儿是挂靠在亲戚那儿)的接收证明,再填一堆表,审核材料。
- 等通知: 材料交上去也不是立刻就办得等他们审核,说是要核实信息啥的。
来来回回跑好几趟,请好几天假,车费、饭费花不少,人也累得够呛。反正就是,手续挺繁琐,得有耐心。
迁过来后的真实感受
户口本拿到手的那一刻,心里挺复杂的。
一方面,觉得终于搞定,孩子上学的问题算是初步解决。另一方面,又有点空落落的,好像真把啥东西给丢。
这几年过下来,跟大家说说我的实际感受。
得到的好处:
- 孩子上学: 确实方便,划片区就近入学,不用再托关系、交高价借读费。学校的硬件、师资确实比老家好点。
- 医疗: 去大医院看病挂号啥的,用本地医保报销比例还行,比以前纯自费或者回老家报销方便快捷。
- 一些城市的便利: 比如办公交卡、某些补贴(虽然不多),名义上算是“城里人”,办事有时候是方便一丢丢。
失去的和新增的烦恼:
- 土地和宅基地: 这就彻底跟我没关系。后来听说老家那边搞新农村建设,占地给不少补偿,还有的地块升值,心里头那个不得劲!真应那句老话,有得有失。我爹偶尔还念叨,说那块地要是留着,现在值多少多少钱。
- 集体福利: 村里的分红、补贴啥的,自然也没我的份。
- 生活成本飙升: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城里房租贵(后来攒钱买房,压力更大),水电煤气、吃穿用度,样样都是钱。以前在农村,菜很多自己种,开销小得多。现在是挣得多,花得也多,有时候感觉还没以前存得多。
- 归属感淡薄: 虽然户口迁过来,但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外地人,融不进真正的城市生活圈。邻里之间关系也淡漠,不像村里,谁家有事儿大伙都来帮忙。
- 回不去的“老家”: 现在老家那房子虽然还在,但回去住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好像成“客人”。那种“根”的感觉,确实淡。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这农村户口迁到城里,对我家来说,解决孩子上学这个当时最大的矛盾,也确实享受一些城里的便利。但代价也不小,失去土地相关的权益,生活压力也实实在在地增大。
现在想想,这事儿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得看你当时最需要解决啥问题,愿意放弃听说现在不少迁出去的人后悔,想迁回去又难。政策这东西,说变就变,谁也说不准以后咋样。
我自个儿?谈不上特别后悔,毕竟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但也确实时常怀念农村那种踏实、压力小的生活。只能说,路是自己选的,就接着往前走。
给大伙儿提个醒,要是你也在琢磨这事儿,一定得多方面考虑清楚,尤其是老家的地、房子这些长远的东西,别脑子一热就定。多跟家里人商量,看看自己最看重未来十年、二十年想要啥样的生活。这玩意儿,真是牵一发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