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折腾的“户口古意”项目,这名字听着挺唬人,就是我研究户口制度的一些心得和实践。
说起来,我这人就爱刨根问底。前段时间家里要迁户口,跑了好几趟腿,各种证明开下来,感觉这户口制度挺复杂。我就寻思着,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古代也这样吗?
说干就干!我先在网上搜了些资料,恶补了一下户籍制度的历史。发现古代的户籍制度跟现在还真不一样,那时候主要为了征税和征兵,管得特别严。我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几本相关的书,什么《中国户籍制度史》、《历代户籍管理研究》之类的,啃了好几天。
光看书不行,得结合实际。我就开始尝试整理自己家的户口本,从爷爷辈开始捋,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线索。我找出了老家的族谱,又翻出了父母结婚时候的各种证明,一点点地拼凑。
这过程可真够呛,很多老物件都泛黄了,字迹也模糊不清。我得小心翼翼地辨认,生怕弄坏了。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个地名的变迁,还得查地方志。
别说,还真让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我爷爷那辈的户口本上,职业那一栏写的是“农民”,而到了我爸这辈,就变成了“工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户口制度对普通人的影响,我还特意采访了几位老街坊。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人,对户口制度有着切身的体会。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户口制度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有了这些积累,我就开始尝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我用思维导图把户口制度的演变脉络梳理了一遍,又用表格把不同时期的户口管理政策进行了对比。
整理完这些,我开始写文章。我不想写成学术论文那样,太枯燥了。我就想用大白话,把自己了解到的东西讲清楚,让更多的人了解户口制度的历史和现实。
文章写好后,我发到了几个论坛和公众号上。没想到,还挺受欢迎的,不少人都留言说我的文章写得通俗易懂,让他们对户口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回“户口古意”的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了解了户口制度的历史,还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这回实践,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后有机会,我还想继续深入研究户口制度,希望能为户籍制度的改革贡献一份力量。